close

 

【人間福報】「老師謝謝妳,這幾年辛辛苦苦的教我們音樂,祝妳一路順風。」話語簡單卻不疾不徐,小朋友鎮定地表達心中感謝,或許比較早熟或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可以擁有這樣的「本事」,但說這段話的,卻是常被戲稱「山上孩子比較野」的巧宛然掌中劇團學生。在得知陪伴他們練偶的老師即將離校,遠赴美國發展,孩子立即看著老師的眼睛,送上這樣的祝福和花束,四目相交,沒有矯情,換來老師淚流滿面的大擁抱。

如果要問孩子學習傳統布袋戲後能得到什麼?社團領隊李公元會說,是自信和對傳統技藝的鑑賞能力;若問出去表演,對未來有什麼幫助?他說,任何走過的路、表演的地方,都會留下生命寶貴的經驗。

在一次表演的途中,孩子得知一名老師將要離開,李公元就趁機鼓勵孩子:「能有自己的夢,可以去圓夢才是最重要的,不論結果如何發展,能做自己,而且做得很好就夠了!」每一年社團的孩子都會走出去,為養護中心、部落學童或特色社區作表演,二十五年來,孩子來來回回也累計三百場,除今年的目標新竹外,足跡已踏遍全台。

每一次演出 機會教育
每一次巡演,老師都絞盡腦汁研發新劇本,帶給觀眾新鮮感──因此孩子每年都有新任務等著他們──還規畫能留下寶貴經驗的行程及機會教育,對孩子來說,練偶是生活的一部分;戲偶也是他們的貴人,帶著戲偶作表演,才有機會在團體分享時,快樂地說:「印象最深刻的,是運動後吃冰棒!感覺好幸福!」、「晚餐的菜五彩繽紛、多采多姿,又很好吃!」還有人能觀察敏銳地說:「最深刻某某某(平常比較拘謹的同學)居然在車上挖鼻孔。」像一家人一樣,又能在童年學會珍惜。

一場次的偶戲約十五分鐘,孩子練了好幾年,練不好還要作伏地挺身,以此督促自己進步;一把嗩吶整場靠一個人吹,孩子說,吹一場的體力相當於跑操場五圈。

而劇本即使經過改編,會不會還是很無聊?八八水災後,老師認為每個人都應該、也能夠作社會服務,所以策畫「台灣山水掌中行」巡迴演出計畫,到災區、育幼院、重建社區作表演,二○一一年造訪部落時,演出的劇本是《彩虹紋面》,從李天祿經典好戲《西遊記》火雲洞帶起,接到泰雅族紋面與織布歌的故事。
二○一二年的《石頭魚》,則從《海龍王嫁女兒》切入,表達全球資源耗損,骯髒、貪吃和愛錢的人性讓海洋走向滅亡,呼籲大家重視環保,連前年他們認識的澳洲斯納夫劇團,都興致勃勃地製作大型紙偶,來台為社團助陣,所以劇本非常有意義。

每一齣創意 跌破眼鏡
布袋戲開場應該是什麼樣子?平等國小巧宛然劇團絕對跌破觀眾眼鏡。「深深的海底,住著一個美人魚。……快樂的心情,唱著海的聲音。藍藍的天空,讓我想起你。」孩子的清唱與戴了面具在戲台前跳現代舞,是《石頭魚》的開場,大人偶能走進人群,讓觀眾摸。然後是介紹來自何方:「我們是台北市平等國小巧宛然掌中劇團的小朋友。」中年級小朋友自我介紹,「平等國小位於台北市的陽明山,是一座迷你可愛的小學校,全校只有六個班,今年只有七十多個人,可是我們有一個成立二十五年的掌中劇團。」後場鑼鼓這時才正要響起。傳統布袋戲原來可以這樣玩。

掌外世界的體驗,是每年巡演,甚至受邀到國外演出的重點,小朋友表演,就有人請吃東西,每離開一個表演場地,在社區作宣傳,李公元就說:「要露出最美的笑容,讓路人看到;前場操偶的,用笑容與戲偶向路人打招呼,後場的專心演奏。」抵達台中松鶴部落那一次,卡車載著團員,沿途為晚上的表演宣傳,孩子看見種菜的阿婆及車子經過斜坡往下傾倒,種種都讓他們興奮得尖叫,當他們體驗原住民食物,津津有味時,老師依然要拿著攝影機來回穿梭,詢問孩子體驗的心得──平等國小最大的資產應該是老師吧!

每一個孩子 追逐夢想
帶隊老師李公元自小著迷布袋戲,學生時代曾訪問過平等國小,讀大學時也在學校成立偶劇團,退伍後應徵平等國小教師,想繼續參與學校布袋戲團的運作,他認為替偶戲寫紀錄、與孩子一起做有意義的事,是人生追逐的夢想。連續十四年,他帶著孩子公益演出,不僅孩子,連自己都有成就感,他說:「我們這麼小的小學,能把孩子帶到各地表演有台灣味的東西,很驕傲!」
八月還要去日本,是十年前結下的緣分,對於第二次日本最大偶戲節的邀請,師生要更努力練習,以在國內演出的方式籌募六十萬出國經費。握住掌中的世界靠磨練,體驗掌外的世界還是要靠機會。

李公元曾問觀眾,小朋友表演好在哪裡?阿嬤白了老師一眼說:「好就是好!歡喜的表演說話,就是好!」今年夏天,他們就要用歡喜表演的力量感動人。目前世界和平會已資助十萬元,李公元歡迎社會大眾邀請孩子於課外作表演,賺公益旅費,聯繫電話:(○二)二八六一○五○三。

平等國小巧宛然掌中劇團是社團法人世界和平會「圓夢計畫」的資助對象,副執行長劉炳龍表示,去年發起這項計畫,尚在實驗階段,只選了桃園以北的三十所學校含個案作補助對象,發現孩子的確有補助才藝及比賽經費的需求,中南部的需求程度更盛,因此今年擴大,已選定六十一間學校,篩選以不與其他社福團體重複為優先。計畫詳情或贊助,可洽(○二)二五五二八八二八。
從故宮博物院上到後山小聚落,海拔四百公尺高的平等國小以偶戲聞名,全校七十二人,巧宛然掌中劇團就占十六人,但偶戲練習過程極度艱辛,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受到傳統技藝的薰陶。此外,對平等國小而言,最缺乏的教育資源就是人際互動的刺激,所以老師突發奇想,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全校性偶戲大賽「以偶為榮」,讓所有老師、學生與家長對偶戲深入了解,建立偶戲共識。

特別的是,這場比賽打破教學框架,劇本、演出由孩子自己編!而且是混齡分組,校長梁靜珊笑說:這叫對孩子的信任!要大人信任小孩,不容易,也是老師第一次嘗試。

「當我看到孩子兩眼發亮的神情,認真表達自己想法時,就在想,若我們給的教育和山下孩子沒兩樣,其實永遠比不過別人,而給孩子最好的禮物,就是信任他們可以做得更好。」學校還有其他社團,但相關比賽的結果都不難預期,梁靜珊斬釘截鐵地說:就資源來看,鐵定不會贏!但是「認真看待所做的事」與「體驗過程」肯定不能缺少,學習首重參與──所以即使有記者來訪,校長也會急著和孩子「一起」打樂樂棒(安全棒球)。

巧宛然劇團的精神也是參與,所以團隊默契很重要,拿道具、吹泡泡都是團隊中不可或缺的角色。操偶要精準,練習出默契,其中卻有不少樂趣,例如搭棚時小女生會叫小男生不要組,先搬器材,抱怨「組倒反了啦!」有的忘了木偶出場該走左邊還右邊;大魔王登場,喊了一聲「哇」,就忘了後面的「哈哈哈」;道白也會出現一人說了「我是毛蟹。」另一人卻驚慌地說:「那我是誰啊?」搭棚搭到一半,每枝鐵桿都是《星際大戰》中絕地武士的光劍,玩得很瘋;出國表演時甚至前一晚打枕頭大戰到手骨折,臨時找人助演、搭雙簧,這些都讓他們深刻了解到對專業負責及「團隊」的意義。

孩子下了課,還要認真背台詞,師傅教完,學校老師要監督、複習,不斷提醒臉上要有笑容,因此在艱苦練習中支持下來的人不多,他們內向、害羞,可是木偶和鑼鼓在手,就有自信。睽違十年,再度受邀到日本表演,學校還徵求日語義工,讓孩子學會基本日語與禮儀,為國爭光。
巧宛然掌中劇團創立於民國七十七年,在學校老師的牽線下,由國寶級演師李天祿及兒子、徒弟擔任師傅並命名,是台北市第一個兒童掌中劇團,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兒童布袋戲團。

布袋戲的名稱據傳取自偶戲師常用布袋裝戲偶表演,而形式源於古人夢到仙公指示「功名出於掌中」。
布袋戲傳入台灣後歷經幾個階段,最初是「野台戲」,後來搬到銀幕上。時期分籠底戲(配南管樂)、亂彈期(北管樂)、古冊期(劇本著重演義故事)、劍俠劇(由台灣布袋戲界的通天教主黃海岱帶起,改編古冊,出現招式與法術)、金剛戲(強調聲光的金光戲),最後走入電視與電台。

傳統布袋戲強調演出「人性」,透過木偶傳達人物精神,少有固定角色,多精怪與各式各樣的市井小民,學習至少要三年四個月才能出師,團隊分前、後場,前場負責操偶、道白;後場配樂,演出首重團隊默契。
前場操偶師一人得學會操兩尊偶,後場鼓手則至少身兼兩種樂器,如手板、小鼓、梆子、扁鼓、嗩吶、拉弦、小鑼等。樂器分文、武,譜也文、武,武場記譜法稱「鑼鼓經」,文場「工尺譜」,這些底子,巧宛然的小朋友都得在三年級到六年級間學會,前提還是不影響升學的條件下。(專題報導/記者李祖翔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orldpeaceDreams 的頭像
    WorldpeaceDreams

    世界和平會兒少服務(原隨意窩)

    WorldpeaceDream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